监管法规
工银亚洲与汇丰“抢跑”香港稳定币牌照:港元与离岸人民币的双轨机会
工银亚洲与汇丰“抢跑”香港稳定币牌照:港元与离岸人民币的双轨机会
最新进展:77 家意向、仅少量首批牌照、时间线明确
- 监管落地:香港《稳定币条例》已于 2025 年 8 月 1 日生效,确立法定货币参照型稳定币(FRS)发行与相关活动的许可制与运营规则。
- 申请热度:截至 8 月 31 日,77 家机构向金管局(HKMA)表达牌照申请意向;HKMA强调首批仅发出少量牌照,并预期首批发照在 2026 年初。
- 传统金融“跑步入场”:工银亚洲与汇丰已表态申请;渣打则与 Animoca、HKT 组建 Anchorpoint 申请发币牌照,显示银团、科技与电讯跨界联动。
谁在卡位?
- 中资与国际大行:工银亚洲、汇丰、渣打等纷纷布局,意向从港元/HKD、美元/USD参照币起步,并关注跨境支付与企业结算。
- 科技平台:京东、蚂蚁等中国科企探索在港申请,并倡议推动离岸人民币(CNH)稳定币,以对冲美元稳定币主导地位。
监管框架:香港如何“又稳又进”?
牌照门槛与核心义务
- 最低实缴资本:一般主体不少于 HK$25,000,000(部分银行类机构另按银行监管处理)。
- 100% 高质量流动性储备、独立托管、及时兑付:明确不允许算法/无足额储备的“类稳定币”;不得向持有人支付利息或类利息回报。
- 营销与投资者保护:只有持牌发行的稳定币可面向香港零售投资者;禁止向香港公众主动营销未获许可的 FRS。
申请节奏与沟通机制
- HKMA已发布实施指引并鼓励有意者在 8 月 31 日前沟通监管期望,后续以“小步稳走”方式核发少量牌照。
全球坐标:与美国“GENIUS 法案”并行的监管竞合
美国于 2025 年 7 月 18 日签署 GENIUS Act,成为首个联邦层面的稳定币框架:100% 储备、月度披露、允许联邦/州/合格境外发行人路径进入美国市场。
对照表|香港 vs 美国稳定币框架(精要)
维度 | 香港(HKMA) | 美国(GENIUS Act) |
---|---|---|
生效/里程碑 | 2025-08-01 条例生效;首批牌照预计 2026 年初 | 2025-07-18 成为联邦法律;配套细则最晚 18 个月内完善 |
监管机构 | HKMA(货币当局) | OCC/联邦主监管 + 州监管,财政部协调境外等 |
许可对象 | FRS 发行与相关活动 | “Permitted” 支付型稳定币发行人(银行/信贷社/联邦许可非银/合格境外) |
资本金 | 一般主体≥HK$25m | 资本与流动性由主监管另行规定,无统一数额 |
储备/披露 | 100% 高质量流动性资产、隔离托管、及时兑付 | 100% 允许资产(现金/短期美债等),月度披露、审计阈值要求 |
零售与营销 | 未持牌 FRS 禁止面向香港零售;营销受限 | 非许可主体不得发行/销售;境外发行人须满足“可比监管+注册”等条件 |
为什么香港成了“香饽饽”?
现实驱动:市场规模与增量空间
- 规模现状:全球稳定币总市值已接近 3000 亿美元,USDT、USDC 仍居前列。
- 增长预期:多家机构预计 2028 年或达 0.5–2 万亿美元区间。
- 行业结构:标准、审计、储备透明度的提升,正在把稳定币从“交易工具”推向支付结算、跨境贸易、链上金融的更广场景。
战略意义:货币主权与离岸人民币(CNH)试验
- 科技平台与金融机构倡议在港试点 CNH 稳定币,以服务“一带一路”贸易、供应链结算与区域零售支付,且可与 CIPS、在岸 e-CNY 形成立体互补。
- 研究与评论视角认为,在维持港元联汇制的前提下,香港的稳定币制度为CNH 代币化提供了可控、合规的“离岸走廊”。
参与者版图:银行、科技、电讯、Web3 的协同
- 银行:汇丰、工银亚洲、渣打 JV(Anchorpoint)率先布局,利用合规、清算与全球客户网络切入。
- 科技/电商:京东、蚂蚁关注跨境电商收付与B2B 资金周转痛点,寻求在港许可化探索。
- Web3 与电讯:与银行共建风控与场景,如电讯账单支付、Game/Web3 生态内结算与链上发票等。
风险与合规要点(给发行人/平台/企业)
发行人与储备
- 100% 储备、隔离托管、流动性管理(压力测试、兑付 SLA)将成为牌照“生命线”。
- 对多币种发行与“收益型”设计的从严约束,需谨慎产品结构。
场景落地与分发
- 仅持牌币可触达零售;跨境营销需注意“面向香港公众”的监管口径。
- 与交易所/钱包的分发合作要履行尽调与持续监管,防范外包合规风险。
境外进入与比较法
- 针对美国市场,境外发行人若进入,需满足可比监管+OCC 注册+在美合规储备等条件。
关键时间线(便于内容规划)
日期 | 事件 | 影响 |
---|---|---|
2025-05-21 | 香港立法会通过《稳定币条例》 | 明确许可制与核心义务 |
2025-08-01 | 条例正式生效;实施指引发布 | 受理申请、限制未持牌营销 |
2025-08-08 | 渣打 × Animoca × HKT 组 JV“Anchorpoint” | 银行+科技+电讯跨界示范 |
2025-08-31 | HKMA接收 77 家意向、倡导沟通监管期望 | 首批名额有限,竞争加剧 |
2026 年初(预期) | 首批牌照发出(HKMA 口径) | 合规稳定币进入零售与跨境试点 |
业务机遇:从“币”到“用”
跨境电商与供应链金融
- 以HKD/USD/CNH多币并行的应收/应付管理,降低换汇与清算摩擦,提升回款速度。
零售与Web3 支付
- 小额高频场景(订阅、游戏内购、内容打赏)最易先行,结合链上身份与反洗机制实现可合规的开放支付。
机构结算与资金管理
- 企业金库(Treasury)可在合规框架内使用持牌稳定币做多时区 T+0 结算与链上凭证化,对账效率可显著改善。
唐一一点评
香港以审慎开放的方式把稳定币纳入持牌范畴,一方面用高资本金+高标准储备+严格营销口径守住金融稳定“底线”,另一方面让银行、科企与电讯在真实支付与跨境贸易里做增量尝试。这样的“合规沙盒+小步发照”策略,为后续场景规模化提供了必要的制度确定性。
美国 GENIUS 法案的落地提升了全球合规门槛与透明度,叠加香港的区域试验属性,稳定币正从“交易工具”走向支付基础设施。在此格局下,HKD/USD 稳定币先跑、CNH 稳定币择机跟进或将成为现实路径,服务于跨境贸易、离岸人民币生态与链上金融的多层需求。
对机构而言,牌照窗口期内的关键在于合规工程与场景协同:以100% 储备与兑付能力为核心竞争力,围绕跨境、零售与企业结算打造“从币到用”的闭环,才可能在首批有限名额下构建可持续的先发优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