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Google 推出 AI 支付协议引入稳定币:携手 Coinbase、以太坊生态,企业结算进入“可编程”时代
事件速览
- Google 公布面向 AI 应用的开放式支付协议,既支持传统卡组(信用卡/借记卡),也原生支持稳定币支付。合作方包含 Coinbase、以太坊基金会,以及 Salesforce、American Express、Etsy 等 60+ 机构。
- Google Cloud 已为部分客户开通以 PayPal 的 PYUSD 结算;其 Web3 战略负责人称“稳定币或是自 SWIFT 以来最重要的支付升级”。
- 行业报告显示:稳定币支付秒级到账、费用可低至传统银行的约 1/13,正从加密原生走向跨境商贸与 B2B 的真实场景。
为什么是现在:AI 代理的交易需求正在“爆发”
AI→AI 的机器对机器支付
面向“AI 代理”之间的自动化调用与结算,协议把身份、额度、风控与对齐纳入同一支付框架,减少人工中介、提升吞吐与可追溯性。
“兼容旧世界 + 拓展新能力”的路径
Google 的设计思路是把传统支付网络能力与稳定币原生特性并存:既保留卡网清算习惯,又让开发者获得链上可编程和24/7 结算的优势。
合作版图:从 Coinbase 到以太坊基金会
与 Coinbase 的分工
Coinbase 近来把面向 AI 的稳定币微支付栈迅速推向市场,能为协议提供代扣、路由、结算的“即插即用”能力,降低企业集成成本。
以太坊与多方生态
以太坊基金会参与规范设计;除加密原生合作方外,Salesforce、Amex 等传统机构加入,意味着商用级合规与风控从一开始就被纳入。
成本 & 效率:稳定币 vs. 传统卡/跨境电汇(概览)
| 支付方式 | 到账速度 | 典型费用区间* | 可编程性 | 跨境可用性 |
|---|---|---|---|---|
| 稳定币(USDC/PYUSD 等) | 秒级~数分钟 | <1%(约为传统的 1/13) | 原生可编程(智能合约) | 24/7 全球可达 |
| 卡组织(信用卡/借记卡) | 即时授权/清算 T+1~T+2 | 2%–3%+(商户费、跨境附加费) | 受限(需网关/代付商) | 受发卡行/收单行区域限制 |
| 跨境电汇/代理行 | T+1~T+5 | 固定/阶梯 + 汇损 | 较弱 | 受时区/节假日影响 |
*费用按行业研究与机构报告的区间概算,具体视场景、通道与币种波动。
市场脉络:稳定币数据与宏观影响
体量与增速
2025 上半年稳定币供应突破 2,500 亿美元,月度结算量约 1.39 万亿美元;企业与金融机构把它视作“新的金融操作系统”的底层组件。
国债与资金市场联动
随着立法推进(如美国联邦层面的稳定币法案),短期美债(T-Bills)*可能迎来更高需求;主流发行方的美债持仓规模已具备*重要边际影响力。
监管与争议:银行、政策与风控的三角博弈
- 银行业观点:行业协会与智库警示,若稳定币或其关联方可付息,可能诱发存款“迁移”与压力期的流动性风险;甚至有机构估算“多万亿美元级别”的潜在存款外流情景。
- 加密行业回应:Coinbase 等认为“存款被侵蚀”的叙事被夸大,稳定币目前更集中在国际结算与加密原生场景,对美国本土银行存款的直接影响有限。
- 审慎声音:国际清算银行指出稳定币在“货币三性”上仍存短板,需警惕锚定、单一性与合规完整性问题。
提示:美国《GENIUS》框架被视为提供联邦与州层面的许可与审计路径,促进行业在可控风险下落地,但细则落地仍需观察。
技术走向:Google Cloud Universal Ledger(GCUL)
Google Cloud 正推进面向金融机构的 GCUL,规划支持 Python 智能合约、面向清算与代币化资产的机构级账本;若与本次协议衔接,有望在企业合规 + 开发者易用之间取得平衡。
谁会先受益?给三类参与者的行动清单
1)跨境卖家与平台型公司
- 将稳定币结算作为跨境保险通道,优先打通 USDC/PYUSD;
- 在应收层面叠加自动对账与汇率触发,提升回款可预测性。
2)SaaS/云与 API 生意的开发者
- 评估接入Coinbase 等微支付目录,为 AI/机器人客户开放“按调用付费”;
- 在权限与风控侧引入额度/速率/地址信誉三维阈值。
3)金融机构与支付公司
- 把稳定币清算纳入多轨制(cards/ACH/wires/crypto)路由策略,按成本×时效×合规动态选择;
- 建立T-Bill 流动性压力测试与脱锚应急流程。
关键时间线(2025)
- 8 月:Google 披露 GCUL 的更多细节,强调 Python 合约与“中立”定位。
- 9 月 16 日:Google 公布支持稳定币的 AI 支付协议,并确认多方合作。
唐一一点评
Google 的新协议把“AI 代理支付”的想象落成工程化路径:一端兼容卡网与企业财务系统,另一端拥抱链上结算的低成本与可编程性。对跨境业务、SaaS 与 API 市场而言,稳定币不再只是“备用通道”,而是能与卡网并行的主干路线。
当然,支付从“可用”到“可规模化”,仍有三道关:其一是合规确定性(许可、审计、储备资产标准);其二是流动性与脱锚应急;其三是企业级风控与对账。随着美国监管框架推进、主流机构深度参与,稳定币在合规轨道中跑出的概率提升。
对开发者与商家更现实的建议,是尽早把稳定币纳入路由策略与财务内控:用小额、低风险、跨境场景先行,配合自动化对账与税务合规模块迭代。在“旧轨道+新轨道”的并行期,谁先打通端到端能力,谁就更早享受到更低费率、秒级回款与可编程业务模型带来的复利效应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