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Coinbase与万事达竞购BVNK:最高25亿美元的稳定币基础设施之战
交易快照
- 多方消息称,Coinbase 与万事达(Mastercard)分别就收购伦敦稳定币基础设施公司 BVNK 进行深入谈判,潜在估值区间约 15–25 亿美元。
- 谈判尚未尘埃落定,但 Coinbase 被认为处于相对领先位置。
- 若成交,此案有望跻身稳定币赛道的头部并购,凸显主流支付与加密公司对 下一代数字结算网络 的抢位。
BVNK 做什么
BVNK 面向企业提供以稳定币为核心的收付与清结算能力,支持多链与多通道路由(multi-rail),覆盖 代收代付、资金归集、跨境结算、对账与风险控制 等组件。其定位可概括为:把“稳定币+企业级支付堆栈”打包为开箱即用的 B2B 能力,重点在于 更快入账、更低成本、可合规落地。
两大竞购方的动机
Coinbase:把交易所优势外溢到“链上支付”
Coinbase 近年来持续推进稳定币与链上结算战略。若纳入 BVNK,可在 交易所—商户—稳定币 之间形成更顺畅的闭环,强化 B2B 支付/清结算中台能力,缩短从“持币到用币”的路径,进一步提升 USDC 等稳定币的企业侧适配度。
万事达:把多代币结算纳入全球网络
万事达正将稳定币结算能力与传统卡组织网络协同演进。若拿下 BVNK,可将其多轨路由与万事达的商户网络结合,在 欧洲与新兴市场 更快落地“稳定币+卡组织”双通道的合规结算,丰富商户侧的产品打包与风控能力。
背景对比:稳定币的“规模拐点”
- 稳定币链上结算规模近年持续攀升,交易量已处于 数十万亿美元级别。
- 美元挂钩的稳定币在全球占据 显著优势,在新兴市场具备较强的抗波动与跨境效率价值。
- 欧洲方面正讨论 欧元稳定币 的发行与应用路径;美国层面也在推进更清晰的合规框架,为机构采用铺路。
参照案例:并购成为基础设施“加速器”
支付巨头与加密原生公司正通过并购把稳定币能力嵌入商户体系。过去的一起头部交易表明,“把稳定币做成商户级能力” 已形成行业共识,并购能显著缩短产品与市场验证周期。
关键数据与能力对比
| 维度 | Coinbase | 万事达(Mastercard) | 备注 |
|---|---|---|---|
| 触达生态 | 全球持币与交易用户、机构托管 | 全球商户、收单行与结算网络 | 一侧强链上,一侧强线下 |
| 稳定币布局 | 强化链上支付与清结算 | 多代币结算与卡网络协同 | 生态与打法不同 |
| 与 BVNK 协同 | B2B 代收代付、跨境清结算、商户对账 | 多通道结算、区域化合规、产品打包 | 缩短商户上手周期 |
| 谈判进度 | 被认为相对领先 | 深入洽谈中 | 以最终公告为准 |
稳定币与监管/区域脉络要点
| 主题 | 现状与趋势 | 可能影响 |
|---|---|---|
| 采用与规模 | 进入 万亿美元量级 且保持增速 | 推动企业侧用币/结算的常态化 |
| 欧洲路径 | 探索欧元稳定币与区域合规 | 可能形成美元/欧元“双中心”格局 |
| 美国框架 | 逐步明确的联邦/州层面规则 | 降低机构采用的不确定性 |
三种情景推演
情景 A:Coinbase 成交
BVNK 成为其 B2B 清结算中台, 交易所—商户—稳定币 形成闭环;有望加快 USDC、跨境收付、供应链支付及薪酬等场景落地。
情景 B:万事达成交
将 BVNK 的多轨路由与 全球商户与清算网络 叠加,可在欧洲与新兴市场率先规模化,推进“链上结算—线下受理”一体化方案。
情景 C:谈判破局
BVNK 继续独立扩张,以 战略投资+商用合作 方式前进;短期行业竞争仍以生态合作与区域化试点为主。
投资者与从业者的观察清单
- 对价与整合路径:现金/股权比例、业绩目标、组织与技术整合节奏。
- 区域合规许可:MiCA、美国联邦/州牌照,以及 EMEA 新兴市场的本地合规要求。
- 产品打包能力:是否能把 稳定币入金+商户结算+对账与风控 做成标准化组合。
- 生态位与分工:与稳定币发行方、清算网络、钱包与托管方的协同效率。
风险与不确定性
- 谈判存在变数,最终方案与细节 以官方披露为准。
- 监管与宏观环境变化可能影响交割与整合收益。
- 竞争者在 价格、流动性与渠道 上的博弈,可能压缩短期利润空间。
延伸观察脉络
- 支付巨头入局稳定币基础设施的节奏加快,并购可显著缩短“从概念到规模化商用”的路径。
- 新兴市场对美元计价稳定币的储值与结算需求上升,为跨境电商、出海 SaaS、全球自由职业者薪酬等场景提供增量。
唐一一点评
稳定币的价值不止于“币价”,更在于它把价值转移与资金清结算从传统闭环迁移到 可编程、可审计、近实时 的开放网络。无论最终花落谁家,胜出的关键将是把 低成本、快入账、强合规、好对账 四要素做成可复制的行业标准,并在跨境与高频支付场景迅速跑通样板。
欧洲与美国的监管清晰度在提升,但区域差异仍显著;能否在 产品工程+合规工程 上双轮驱动,决定了商户能否“放心用、规模用”。对于从业者而言,围绕商户体验、风控与资金合规的微创新,常常是拿下大型客户的临门一脚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