专题研究

46%为抗通胀而来、63%为被动收益入场:2025上半年全球加密用户画像与投资启示

46%为抗通胀而来、63%为被动收益入场:2025上半年全球加密用户画像与投资启示

要点速览(Key Takeaways)

  • 动机转向“保值+收益”:全球46%新入场用户以抗通胀为主因(Q1为29%);东亚升至52%,中东升至45%。
  • 拉美“收益优先”与社区驱动:63%新用户以被动收益为首要动机,memecoin持有率由27%升至34%。
  • 资产结构更稳健:公链代币为全球投资组合“底座”(>65%);稳定币持有率约50%,在“对冲波动/追求收益”之间寻求平衡。
  • 财富分层变化:东亚$20k+大额钱包占比由39%降至33%,中位阶钱包($5k–$20k)抬升,参与度更广。
  • 美国走向“日常化”:约21%美国成年人(约5,500万)持有加密资产,39%用于支付,76%*自评产生正向影响,55岁以上人群近*900万

区域画像:动机、行为与财富分布正在“各美其美”

东亚与中东:通胀对冲需求升温

在通胀与本币承压背景下,东亚将“抗通胀”作为入场主因的比例跃升至52%,中东升至45%;东亚$20k+钱包占比由39%*降至*33%,显示高净值资金更趋谨慎、资金更均匀分布至中位阶钱包。

46%为抗通胀而来、63%为被动收益入场:2025上半年全球加密用户画像与投资启示

拉丁美洲:被动收益与社群文化的合力

拉美以63%*的被动收益动机领跑,社区文化带动*memecoin持有率由27%→34%;同时,对公链基础资产的长期信心更强(持有率74%)。

南亚:全球现货交易中心

南亚以52%的现货交易占比成为全球交易活跃区,同时53%以“财务独立”为动机。移动优先与传统金融可得性有限,使其交易结构更具活力。

东南亚:基础设施偏好与稳健组合

东南亚对公链代币的配置偏好明显(70%持有),与全球~50%的稳定币配置一道,形成“增长+稳健”的组合骨架。

资产偏好与组合结构:基础设施为“底座”,稳定币做“缓冲”

资产类别 全球持有/配置 区域高点 市场含义
公链代币(L1/L2等) >65% 拉美 74%、东南亚 70% 作为“长期核心仓”,承载基础设施与长期价值预期
稳定币 ~50% —— 在对冲波动与获取收益(理财/赚币)之间做平衡
主题/叙事类资产 区域差异大 —— 受周期与情绪影响更大,适合“卫星仓”配置

美国市场补充画像:从“投资品”走向“日常工具”

渗透率与人群结构

21%*美国成年人(约*5,500万)持有加密资产,76%*认为其带来正面影响;人群分布多元,**55岁以上**持有者约*900万

46%为抗通胀而来、63%为被动收益入场:2025上半年全球加密用户画像与投资启示

使用场景与行为

39%*持有者用于*日常支付/购物31%*用于*汇款;未来52%*更关注*长期资金配置与财务规划。

  • 用于购物/支付:39%
  • 用于向家人汇款:31%
  • 未来2–3年最感兴趣用途:52%(投资未来)

全球增速与地缘差异:拉美与APAC动能增强

链上与线下环境共同作用下,APAC与拉美成为最新一轮增速焦点:过去一年,拉美加密采用增幅约63%,与跨境支付、稳定币使用与零售/机构双向渗透相关。

投资者启示:用“核心-卫星”思维应对通胀与周期波动

构建方法

  • 核心仓(60%–80%参考):公链基础资产 + 部分稳定币(便于仓位调度、对冲波动)。
  • 卫星仓(20%–40%参考):被动收益策略(质押、流动性、借贷、再质押等)与主题资产(叙事/新赛道)。
  • 风险要点:合规与税务、稳定币对手风险、收益可持续性、杠杆与清算门槛、区域政策不确定性。

三种参考组合(按动机细分)

画像 核心仓 卫星仓 目标侧重
抗通胀型 公链核心+稳定币≈70% 被动收益≈30% 兼顾保值与可持续现金流
收益优先型 公链核心≈50% 收益/策略≈40% + 主题≈10% 收益与波动管理并重
交易驱动型 公链核心≈40% 现货/策略≈40% + 主题≈20% 流动性与机会捕捉

46%为抗通胀而来、63%为被动收益入场:2025上半年全球加密用户画像与投资启示

展望Q3:三条主线更值得关注

  1. “财富保护”将成为更普遍的入场动机
  2. 从娱乐化投机转向结构化交易与策略化收益
  3. 组合多元化延续,基础设施类资产预计仍是多数投资者的“核心底仓”。

唐一一点评

全球加密用户的“入场理由”从单一投机转向“抗通胀+被动收益”的双轮驱动,结构性变化已体现在区域与钱包层级:东亚强调保值,拉美追求收益,南亚交易活跃。对个人而言,更重要的是在财富保值、现金流与波动承受之间找到平衡点。
从组合角度,公链基础设施依旧是稳健底座,稳定币为流动性与风险缓冲,被动收益与策略交易承担“增厚收益”的任务。周期会变化,结构要清晰;当动机更成熟、工具更丰富,回报的来源也更可解释。
展望未来,采用与使用场景的“在地化”会更明显:支付、汇款、商业收款与跨境清结算等务实需求,将与合规框架同步进化。顺势而为、分散配置与动态再平衡,或许更贴近当下的理性路径。

 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返回顶部按钮